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4日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10-08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毛泽东著作的对外传播: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拓展中国国际话语空间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收录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著作。这些著作是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宝,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桎梏,对推动中国社会历史进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选集》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兴趣,尤其受到亚非拉国家及其政党领袖、组织机构的高度关注。他们在获得民族独立的过程中,高举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帜,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推翻殖民统治,谋求民族解放。在此情形之下,借鉴和学习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就成为20世纪60、70年代一股世界性的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拓宽中国的国际交流空间,中央政府于1961年12月组织成立了第一个中译外常设机构——毛泽东著作翻译室,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翻译《毛泽东选集》。中央还专门设立了翻译领导小组,为这一大型中译外工程提供制度上的强力支持。这一工程组成东语、西语两大翻译团队,涉及语种多达30多种。除了近120多人的翻译班子之外,还成立了一个由20多位国内著名学者组成的翻译注释组,负责为正文加注和各类答疑工作。另外,中央大部分直属单位,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一政治翻译工作。这一翻译工程的规模之大,级别之高,组织之严,是中国翻译史上史无前例的。毛泽东著作的对外译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主动向外推介和大规模文化传播活动。
邓小平著作的海外传播:为世界打开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窗口
《邓小平文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载体,是邓小平著作和讲话的选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了响应时代的需求,党中央决定编辑出版邓小平的重要文论和讲话,一方面为了对邓小平的思想理论进行整理总结,另一方面是对外展示当时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选编和汇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召开以前的重要文献,收集邓小平的讲话、谈话和文章等。
改革开放以后,外文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界最早恢复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国际版权贸易,一大批对外出版精品在这一时期喷涌而出。外文出版社出色完成了《邓小平文选》(1-3卷)、《江泽民文选》(1-3卷)的多语种出版工作,7个文版的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文献汇编出版工作,《中国共产党章程》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历年发布的各种中国政府白皮书的翻译出版工作,以及一批党和国家文件、文献、法律法规的翻译出版工作。这一时期,国家领导人著作在海外翻译、出版和传播呈现几个特点:一是以英文为主的多语种翻译;二是国内外出版社同时推出各语种版本;三是与毛泽东著作翻译传播相比,品种和形式略显单一;四是出版热潮随中国新形势的发展有减弱的趋势。这段时期的领导人文献的翻译传播,为世界了解、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和科学发展等打开了窗口,在不足的方面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著作的全球传播:向世界贡献治理智慧,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了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编辑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该书共两卷,议题广泛:从深化改革到经济发展,从文化到环境,从法治到社会事业,从外交政策到国防,从反腐败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等,全面呈现了习近平主席关于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理论观点、工作部署,系统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及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把钥匙。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逐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如何在融涵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基础上,提炼出解读中国道路、中国实践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我们面对的迫切问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话语内涵的有力体现和重要载体。国家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主动向世界传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与施政方针,把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理念的解释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对外译介,是中国第二次主动向外推介和传播的大规模文化活动。通过政治搭台、文化唱戏的方式,中国以自信的姿态真正走近国际舞台,拓宽了中国的国际话语空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形象。
中央文献是国家话语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央文献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外翻译传播事业的重要内容,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方面发挥着基础与引领作用。通过对中央文献的系统化翻译,不仅有助于向国际社会全面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思路,向国际社会传播规范、准确的表述,还可以大力增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使国际社会更好地熟悉和认可中国的话语体系。
中央文献是中国政治话语翻译的核心内容。与其他政治文本翻译明显不同的是,中央文献翻译主要由母语为中文的译者所参与,由中文译成多种外文的翻译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外宣翻译。与一般新闻报道不同的是,它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受众需求而失去立场,也不能为了追求某种传播效果而轻易改动原文本承载的独特内容。相反,中央文献是中国国家话语的重要载体,应该遵循“政治忠诚+意义等效”的翻译忠实原则,译者要坚守政治立场、国家立场、文化立场、民族立场等,才能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治理理念、政治主张、文化价值等完整地转换成其他语言,并有效地传播出去。
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是中央文献外译的核心目的
中央文献外译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文献资料,主要是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与著述、党和政府的文件与工作报告、报刊社论等,它直接牵涉到国内外的重大问题和国家、民族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作为国家话语翻译的重要部分,国家领导人文献的翻译传播,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主要手段,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央文献外译是国家话语对外传播的国家工程,以翻译为手段,将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多渠道地传播出去,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国家形象为根本准则。
精准传播是中国经验得到广泛传播的可靠手段
中央文献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文献,其对外传播的主要受众是对象国的政治家、党派人士、社会精英和学术研究人员等,他们在特定社会中充当着“公共舆论领袖”的角色,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动向,甚至对所在国的政治动向和社会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精准传播策略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获得这一群体的理解、认可和认同。当然,中央文献的目标受众还包括在客观上需要了解中国现状和发展实际的人群,以及对中国感兴趣的群体。我们在调查中央文献外译传播效果时,要锁定这一特殊群体,不能按照大众文学作品的传播参照指标来衡量中央文献的传播和接受效果。中央文献对外传播的受众不是普罗大众,而是窄众或小众(或特定人群)。这一点我们要在开展效果评价分析时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不同的文本所针对的受众也不一样,正如类型文学一样,中央文献是一种针对特定人群而书写的类型文献。因此,在政治文献尤其是中央文献翻译过程中,不能轻易为了迎合目标读者丧失本身政治思想内涵的准确表达。
【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话语的翻译传播研究”(2019SJZDA1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生祥系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研究员、国家话语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