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

冯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艺观

作者:冯俊 |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2日 | 来源:《文艺研究》2024年第4期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微信图片_20240422143305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艺观。文艺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弘扬中国精神,应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文明文化交流互鉴,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工作应该坚持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作用。文艺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要不断丰富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和阐释,重视和深化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艺观的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文艺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三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中央政治局多次集体学习讨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问题时的重要讲话,阐发了文艺观的许多重要观点、重要论断,它们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对新征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文艺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人民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因此,人民应该是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是文艺表现的主体,艺术要描写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文艺提出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历史是人的活动的产物,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文艺要反映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首先,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物质文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物质生产活动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人类才能生存,社会历史才能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精神文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们在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支配下进行社会活动和创造历史,但历史并不是他们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不以任何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正如恩格斯所言:“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历史正是无数各自不同的意志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而且“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发挥作用的性质和大小并不一样,一些杰出人物、伟大人物等的作用会大一些,但归根结底也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目标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以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他们构想的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要发展人的尽可能广泛的需要;要想产生并满足人的广泛而丰富的需要,就必然要有全面的实践活动。人的全面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些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历史的过程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不竭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文艺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革命的主体,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改革开放的主体,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历史。中国人民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正是中国文艺最重要、最伟大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文学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新时代文艺的鲜明特征。

人民的实践和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习近平指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工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文艺要热爱人民,要对人民有感情,如果不爱人民,就不会为人民创作。文艺还要与人民共情,文艺工作者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习近平讲到,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的作家贾大山就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贾大山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贾大山去世后,习近平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他。

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学艺术离开了人民的生活,创作的思路和灵感就会干涸枯竭。习近平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习近平曾给文艺工作者们讲著名作家柳青的故事。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

文艺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要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史诗般的伟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文艺通过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对人民的生活进行艺术再现,呈现社会的斑斓色彩、丰富情景和醇厚韵味。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需要文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精神的需要、对于文学艺术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艺工作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艺作品好不好,要看人民群众叫不叫好、满不满意,最终要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作品的评价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第一位,其实就是坚持文艺由人民来评判,鼓舞人民、教育人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就是社会效益好的作品。实际上,人民群众喜欢的文艺作品一定是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高并受市场欢迎的作品,最终经济效益也会是高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文艺作品表现的主体,也是文艺创造和文艺欣赏的主体。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人民需要文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更高品质、更加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更好的文艺作品;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一切文艺创新最根本的来源。习近平的文艺“人民主体论”“人民源泉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贯彻和丰富发展。

二、文艺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弘扬中国精神

文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文艺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国精神,发挥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

文艺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把“四个自信”并提,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且论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是文艺工作的主要职责,也是做好文艺工作的生命线,文艺工作没有了文化自信就丧失了文化主体性,文艺工作就没有了灵魂。

文艺应该坚持“两个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化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激活其生命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的思想,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给文艺既指明了工作方向,又提供了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坚守好这个魂和根,也是文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和源泉。文艺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不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那将是浅薄和贫瘠的。文艺工作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艺应该弘扬中国精神。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概念。要实现中国梦,就应该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什么是中国精神呢?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特别是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与文艺密切相关。伟大创造精神包括文艺的创造,我们的先人“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伟大梦想精神更多地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来:“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所以才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8-2022年版

弘扬中国精神,文艺应该礼赞中华民族的英雄,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文艺应该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面发挥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三、文艺应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文明文化交流互鉴 

文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艺是促进文明文化交流互鉴最好的手段。文艺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文艺本身就是讲故事,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能够用形象、用情感打动人。文艺能够起到政治、外交、新闻所起不到的传播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许多外国人正是通过接触中国的文艺作品来了解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民族特性、社会变迁和历史传承,进而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要着力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新中国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这一地位并不相称,在国际上还经常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讲故事的能力还不强,没有构建起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要求:“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是文艺工作的重要任务。讲好中国故事,很重要也很难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阐释好中国特色,说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文艺要解码中国道路和成功秘诀,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我们要通过文艺来加强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2014年3月,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他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欣赏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奈、罗丹等人的艺术作品,以及赵无极中西合璧的画作,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了解法兰西文化,使他能够更好认识中华文化,更好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提到,他不到16岁从北京到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七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他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他。年轻的习近平当年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些西方文艺作品不仅让习近平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还给了他世界眼光、天下情怀,增进了对人类文明的了解。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和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出了全球文明倡议,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文艺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坚持文明文化多样性的观点,就要认真学习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洋为中用,才能开拓创新、繁荣发展我国的文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我国文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又在世界文艺的百花园中美美与共,争奇斗艳。

四、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 

发展才是硬道理。文艺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生产出好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习近平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何为好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呢?

第一,好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作品。“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好的、优秀的文艺作品要“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好的、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思想健康、格调高雅,向上向善、追求真善美的作品。决不能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决不能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更不能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好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深深地融进了人民的事业和生活,人生的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通过这些文艺作品,人们能够加深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生活的理解,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第二,好的、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充满着创新创造的作品。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习近平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还要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这样才能促进文艺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才能百花齐放、百花争艳。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不能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同时,文艺作品不能只求数量不讲质量,要坚决杜绝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批量生产,坚决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文艺既要有体量的增长,更要创造质量的标杆。习近平指出:“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第三,好的、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习近平强调:“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习近平认为,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例如,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五天”,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学习我国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要像路遥那样“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文艺必须力戒浮躁之风、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作品不能成为追求利益的“摇钱树”、追求感官刺激的“摇头丸”,不能成为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的文化垃圾。出精品需要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剑,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都是经过反复打磨和时间沉淀的结果,不是速成品或快餐。


五、文艺工作应该坚持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作用

文艺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这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内在依据。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党领导文艺一是靠文艺工作者自己来领导,二是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的领导。习近平这一论述体现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规律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体现了对于文艺发展规律的高度尊重。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还要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

党领导文艺要紧紧依靠文艺工作者。重要的是要依靠文艺工作者自觉坚守艺术理想,坚持高尚的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创作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习近平指出:“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新时代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要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需要造就一批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党领导文艺,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重要的是“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要平等地与艺术家们交流,诚心诚意地与艺术工作者交朋友,重视文艺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充分发挥文联、作协的优势,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代和新征程上的奋斗目标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和文艺的繁荣发展,历史上文艺工作者往往是社会进步的启蒙者和先行者,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促进思想解放、引领时代风气的重要引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高度精神文明应该包含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有大量的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和优秀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作出不负这个时代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结语 

今年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我们要继续和反复地学好这一重要讲话和其他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好习近平2023年10月7日给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重要指示中提出的“七个着力”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实践要求。文艺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文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等,这些都与文艺密不可分。可以说,文艺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中其他部分联系最为广泛、最为密切的部分。我们应该重视和深化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艺观的研究,形成和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文艺研究》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