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红伟 刘烊铭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7日 | 来源:光明网2024-12-27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回望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这一年,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正加快成长,推动更多企业迈开步子向新向优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新质生产力”揭示了生产力演变规律,体现了生产力升级方向,旨在释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经过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客观上要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并强调“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以更先进的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看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一大批用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理念武装起来的新型劳动者队伍,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重要基础,科技是核心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新征程上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基础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坚持以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持续深化改革。一是创新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然导致人才内涵特征变化,从而对基础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提出新要求,需要将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评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出教学组织改革创新在整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创新教育教学组织,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筑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系统。二是优化基础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基础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引入专业机构,定期对基础教育进行常态化综合评价,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作用,助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去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强调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因此,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把握学生群体特征与个体差异,创设真实生活经验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知识学习、创新思维品质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创设空间和条件,促成学生成为高水平的创新性人才。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离不开有力技能支撑,要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今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为此,需要鼓励产业工人立足工作岗位、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广泛开展面向生产全过程的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创造以及群众性创新活动。
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褒奖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引领广大劳动者以“干一行专一行”的不懈追求在本行业本领域干事创业、尽展所长。当前,应着力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给予他们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形成大国工匠带头引领、工匠人才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面对正在成长的青年人才,激励他们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当前,数据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已经提升到新型生产要素的地位,我们国家一方面努力夯实数据要素驱动基础,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构筑数据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及相关规则制定,让发展成果和经验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面对经济社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要注重职业人才数字化、绿色化技能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加快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又懂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要加快专业升级改造,布局新兴专业,提升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优化和加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设置,扩大数字技能人才供给,服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另一方面,积极服务国家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设置绿色低碳技术、智能环保装备技术等专业,把绿色要素、绿色理念融入教学全要素、应用全过程,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作者张红伟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烊铭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