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动态

“世界越是动荡,越要坚定历史自信” ——“纪念波茨坦公告发表八十周年研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6日 |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5-07-26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英国在德国柏林近郊波茨坦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以下简称《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并确定了日本的侵略罪行和战后对日本的处理原则。

7月24日,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主办的“纪念波茨坦公告发表80周年研讨会”在柏林举行。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波茨坦公告》的发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同时,公告就战后一系列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规划,是奠定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文件,对当今各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罗梅君表示,中国抗日战争是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盟军在欧洲、东南亚及太平洋战场赢得战略主动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与盟国共同作战、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也展现出对其他受害国家人民的团结和支持。例如,当时中国驻欧洲的外交官签发了数以千计的签证,使许多受迫害的民众能够逃离纳粹德国统治下的欧洲。即使在1941年底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后,中国驻马赛的外交官依然签发签证,挽救了许多犹太难民的生命。中国还接纳了来自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两万多名犹太难民,为他们提供了在中国各地生存与工作的机会。这种行为是对纳粹德国与法西斯主义的抵抗,也是国际团结精神的体现。

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波茨坦公告》的核心内容之一。德国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查普克指出,《波茨坦公告》对中国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是《波茨坦公告》的先声,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是战后秩序的重要基石。《开罗宣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被日本非法侵占,战后应归还中国。这一点也被后来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并最终在1945年9月的“密苏里”号受降仪式上得以落实。他说:“今天我们必须铭记并清晰表达的是,台湾属于中国,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我一直秉持这一观点,未来也将坚定不移地支持这一立场。”

《波茨坦公告》精神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认为,当我们纪念《波茨坦公告》的遗产时,要问的不仅是“我们是否还记得”,还应是“我们是否真正学到了”。当前,许多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努力捍卫国际法、国家主权与人类尊严,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利益,而是出于信念。这提醒欧洲,《波茨坦公告》的精神并不只属于西方,它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如果欧洲希望继续在全球事务中拥有发言权,那就必须倾听而非说教,参与而非逃避。

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田亚明表示,《波茨坦公告》的一大启示是混乱源于傲慢。所谓傲慢,不仅指权力的傲慢,更是指拒绝倾听与理解他人。我们要拒绝怀疑、孤立与恐惧,应坚定地推动对话,在最困难的时候尤其如此。80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同处于一个时代的共同体,我们共享这个世界,也共同承担着塑造未来的责任。若我们能从谦逊、共同目标与历史责任感出发,便有机会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主席黑尔佳·策普-拉鲁什表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一个国家的利益应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相协调。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和而不同”的哲学,倡导只有尊重差异、坚持包容、推动合作,世界才能实现和平。各国应共同努力,让一个多边、平等、合作的全球新秩序成为现实。

以史为鉴:合作重于对抗,彼此尊重差异

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主席海因茨·比尔鲍姆表示,《波茨坦公告》中蕴含的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当今世界日益多极化和多元化,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愈演愈烈的大国对抗风险。《波茨坦公告》启示我们,合作重于对抗,即使国家间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也能通过协议实现团结与合作,外交与政治解决机制的价值不可忽视。“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不同文化与历史构成的多元世界,应当彼此尊重、和平共处。”

德国前驻卢森堡大使海因里希·克莱夫特表示,《波茨坦公告》发表80周年之际,恰逢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希望欧中双方能够在对话中跨越分歧,达成共识,共同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环境。在全球紧张局势加剧的今天,保持外交沟通渠道的开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防止误判,也有助于准确传达立场,避免冲突升级。

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亚洲处处长纳迪亚·查拉比强调,在全球多极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欧洲国家应重新审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视角。世界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新兴国家正提出各自对国际秩序的愿景,这些声音值得欧洲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国必须以平等而非说教的方式彼此交流,这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回应,更是对未来和平与合作的承诺。

中国驻德国大使邓洪波表示,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建设者、坚定捍卫者和积极推动者。面对安全困境与全球性挑战,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主张以对话化解争端、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中国与包括德国在内的国际伙伴一道,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反对“脱钩断链”和阵营对抗,努力为全球和平与发展注入稳定力量。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更趋复杂动荡。越是动荡时期,我们越要坚定历史自信,坚持多边主义,坚守战后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7月26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