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

傅小强:当前世界经济风险及其防范化解

作者:傅小强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2日 | 来源:理论网-学习时报 2025-08-22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当前,世界经济体系加速调整,面临增长动能衰退、贸易保护蔓延、金融市场震荡、全球合作乏力等多重挑战。随着多种因素加速演进,世界经济笼罩于不确定性的阴云之下,增长转型动能不足,金融风险叠加上扬,多种风险交织共振等问题日益严峻,甚至有演变成系统性风险的可能。面对这一高度不确定的环境,各国各自为战难有成效,国际团结协作才是正解,全球行动刻不容缓。

现实挑战不容低估。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现实挑战增多,各种风险叠加累积,世界经济体系正面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形势。

增长放缓的普遍困境。在政策不稳加剧、贸易紧张难消、市场需求减弱等作用下,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多国增速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2.8%(远低于2000——2019年3.7%的平均水平),预计发达国家增长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3.7%。此外,世界银行预警,诸多发展中国家正陷入增长疲软困境,2025年60%的发展中国家将出现经济增速放缓,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步伐放慢。

贸易保护的国际挑战。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异常混乱。美国肆意实施贸易霸凌,对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伙伴开征所谓“对等关税”,甚至一度将实际关税水平提升至一个世纪以来的最高值,重挫全球贸易流动。世界贸易组织预计国际商品贸易量的增长势头被打断,2025年恐萎缩0.2%。除关税外,妨碍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非关税壁垒也层层加码,仅2024年初以来,全球就新增了150多项限制性贸易措施。

金融市场的震荡调整。受地缘政治环境恶化、贸易环境不稳、技术壁垒加固、关键矿产博弈愈演愈烈等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信心动摇,波动频繁。其中,全球股市约半数市值集中于美股,结构性弊病凸显,而美股受特朗普加征关税不确定性影响,上半年走出深V行情,一度大幅下探。全球债市受财政赤字扩大、政府借贷规模上扬影响,面临需求不足、债券收益率上升困境,甚至出现多国国债的抛售潮。从汇市看,长期强势的美元指数大幅走弱,黄金等避险资产受追捧,国际金价自2025年4月突破3500美元/盎司后,维持高位。

改革难推的全球治理。与当前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变数增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治理体系滞后严重、改革迟缓,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部分国家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全球利益之上,只希望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渔利,而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更无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受其掣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份额改革裹足不前,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缓慢、争端解决机制瘫痪,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包容性严重不足,治理效率低下。

中长期风险值得警惕。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不确定性大,世界经济面临的中长期风险更需警惕。

不确定性阴影挥之不去。经合组织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显示,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这不仅将加大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还将导致企业推迟投资决策,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其中,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正随着经济问题的复杂性而不断升高。例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仅面临美国经济前景“确定的不确定性”影响,其决策独立性也面临严峻考验,未来还可能通过“美元潮汐”持续外溢风险。此外,在世界经济长期低速增长背景下,各国也可能发生经济危机乃至极端冲突,导致财政政策急速调转。

经济增长转型动能不足。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世界经济寻求增量的重要依托。然而,一些国家的绿色转型政策,实施不连贯、常反复,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特朗普第二任期出现“废新还旧”,不仅放缓对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支持,还推动传统能源开发“狂飙急进”,拖慢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同时,全球数字鸿沟难以消弭,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能培训上远远落后。更有个别国家设立屏障,阻碍全球数字联通与合作。此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尚未完全产业化,且面临政策滞后、标准不统一、就业冲击等问题。

潜在金融风险复杂叠加。过去15年,一半发展中国家的借贷成本翻了一番,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更呈“滚雪球”式增长,债务违约风险明显上升。一些发达国家债务的GDP占比也接近二战后峰值,频繁拉响债务警报。随着全球债务水平持续攀升、偿债压力不断加大,各国发生债务危机的风险趋于加剧。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占全球金融部门的比重已超过50%,其向传统金融体系传导风险的可能正不断加大。此外,部分国家过度逐利,过快放松加密货币监管,过急与传统金融体系融合,进一步冲击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甚至有传导联动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其他各类风险交织演进。动荡变革期下地缘政治回潮,对全球产供链稳定、重要能源资源和关键通道安全的影响将进一步显化,各国对外贸易投资关系亦将因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竞争形成的“政治距离”而进一步疏远,更遑论个别国家加速“脱钩断链”,使“平行市场”阴霾加重,严重扰乱全球经济的正常秩序。部分国家和地区为应对日渐恶化的国际局势,甚至转向“战时经济”模式,大幅增加军费开支。这种做法在挤占民用经济投入的同时,恐引发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此外,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加大粮食和能源危机风险,进一步威胁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破解世界经济难题需各国团结协作。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加强团结协作。在风高浪急中“同球共济”,是防范化解风险、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正确选择。

凝聚发展共识,提升世界经济确定性。其一,重申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共识。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其二,树立“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的共识。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政策的透明度、确定性、可预期性,对于稳定市场信心至关重要。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把控好政策外溢效应,避免给世界经济造成冲击。

培育发展动能,拓展世界经济新机遇。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创新为重要抓手,挖掘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要想世界经济走出低迷,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把握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碳技术等重要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创造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同时,坚定不移支持知识、技术、人才跨国流动,着力弥合数字鸿沟、技术鸿沟、智能鸿沟,让更多国家搭上经济发展快车,助力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科技红利全人类共享。

防范重大风险,筑牢世界经济“防波堤”。当前,金融风险的联动性日益增强,各国无法独自实现金融稳定,必须加强合作。特别是,着力维护自身金融稳定,减少金融脆弱性的外溢与传染;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数字金融、加密资产等新兴领域的风险挑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更加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金融风险数据共享;深化债务管理,改善债务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加强多边债务协调。此外,在地缘、安全、科技等领域,各国也应增进互信、强化合作、加强治理,防止其他领域问题冲击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强化全球治理,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习近平主席强调,“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离不开有效、有为的全球经济治理”。面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停滞不前,国际社会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零和博弈逻辑与“合则用、不合则弃”思维,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构建开放包容、公正高效的全球经济新秩序。坚持以平等协商为基础,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坚定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积极推动恢复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正常运转;坚决消解治理赤字,加快填补新兴领域治理不足。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08月22日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