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4日 | 来源:外交部官网 2025-08-22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2025年8月22日,驻缅甸大使马珈在缅甸官媒《缅甸环球新光报》《缅甸之光》发表题为《坚持正确二战史观 开创和平美好未来》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8月7日,我和同事们驱车前往勃固省东吁市,瞻仰中国远征军纪念碑。每年,中国驻缅甸大使馆都会举行这一祭扫活动,为的是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传达永久和平信号。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祭扫活动更具特殊意义。站在纪念碑前,我的思绪不禁回到80多年前,中缅两国军民并肩作战、相互支援。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深厚感情,唱响了中缅“胞波”情谊在烽火岁月的豪迈壮歌。
80年前,包括中国、缅甸在内的全世界正义力量奋起抵抗、英勇战斗,共同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一起奠定了战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基石。80年后的今天,单边主义甚嚣尘上,霸凌行径大行其道,历史虚无主义逆流回归。一些人刻意淡化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重要贡献,公然美化殖民统治,甚至直接否认法西斯侵略历史。对这种危险倾向,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如何正确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我愿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要坚持和平的二战史观。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波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先后有60多个国家参战,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被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四,人类文明遭到空前破坏。二战的战火,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最早在世界东方点燃的。从那时起,中国的命运与亚洲的命运、与世界和平的希望就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中国战场开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这场长达14年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
战争带给人类的只有无尽的苦难与悲怆。日本军国主义的所作所为,受害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缅甸人民以及亚洲其他国家人民,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铭记二战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走好未来的路,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二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世人,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侵略掠夺不是成为强国的必然途径,只有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才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永恒主题。二战结束后,面对热战创伤未愈和冷战对峙又起,中缅老一辈领导人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维护和平、捍卫主权的历史答案,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彰显了和平的力量。
要坚持正义的二战史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较量。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和东南亚实施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1937年12 月13 日,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在短短六周时间里对南京平民百姓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官兵进行血腥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浩浩长江滚动着鲜红的血浪,这是二战中最血腥野蛮的战争罪行,是人类文明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行。日本侵略者还对中国人民发动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活体试验,犯下反人类的滔天罪行。1942年6月,日军在东南亚开建泰缅铁路,动员6.2万名盟军战俘和超35万名强征劳工,其中缅甸劳工18万名。战俘和劳工被迫用原始工具从事高强度、重体力劳动,加之食物匮乏、疾病肆虐等,导致近15万人死亡,死亡率高达37.5%。这段“死亡铁路”是日军在东南亚实施残暴军事统治的铁证。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人矢口否认日军侵略的野蛮罪行,仍然有人在为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和“解放亚洲”而摇旗呐喊,仍然有人在执意参拜双手沾满鲜血的战犯亡灵,这些都模糊了是非界限、挑战了人类良知。中国人民和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战争都是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收复领土主权、争取民族解放、捍卫自由独立的正义战争,是进步的反侵略战争,其根本特征就在于正义性。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光明必定战胜黑暗。
要坚持客观的二战史观。在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作祟下,中国抗战的作用和地位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承认。个别国家和政客为攫取地缘政治私利,罔顾历史事实,企图否定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贡献。事实真相是,当西方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战争实行妥协纵容政策时,中国人民高举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帜,奋起抵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1931年到1941年十个春秋,中华民族基本上是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全力进攻。在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唯一战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勠力同心、血战到底,最终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在其著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中开宗明义地说:“十年来,我们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
早在1938年,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就已达400余万,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中国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人口达4亿之多。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兵力和相当一部分海空军力量,牢牢地捆住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国的持久抗战,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牵制和推迟了日本进攻南洋的南进步伐,有力地支援了美国、英国与日本作战,为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将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要坚持全面的二战史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中国战场、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的共同胜利,每一个战场的贡献都不容抹杀。缅甸位于中国西南方,西接印度,濒临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缅甸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英等国军队与缅甸军民一道抗击日本侵略者,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1938年建成的滇缅公路(云南昆明—缅甸腊戍)成为中国战场与盟军之间唯一一条安全通道,大批国际援华物资依靠这条公路运到中国抗日各战区。这些物资大多是从仰光港通过铁路运至腊戍,再通过滇缅公路经畹町进入中国。1942年,为切断滇缅公路,日军大举入侵缅甸。为保卫中国抗战大后方、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义事业,中国远征军先后出动四十万将士入缅作战,付出近二十万人伤亡的巨大牺牲。1945年3月27日,缅甸人民在全国范围内起义抗击日本侵略者,最终迫使其撤出缅甸。
全面的二战史观还包括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认知。二战结束前后,国际社会作出的最重要决定就是成立联合国。面对当今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我们要继续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今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都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构成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1971年,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一决定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整个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东吁、仁安羌、密支那的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以及滇缅公路和畹町大桥凝结了中缅两国携手抗击法西斯的历史记忆。正是源于这段共同的苦难遭遇,我们才更加深知和平的宝贵。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史为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中方愿同缅方一道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推动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推动世界迈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美好未来。
来源:外交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