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 慧 |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9日 | 来源:求是网 2025-04-28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深刻把握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经济和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会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文化也会“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生活中,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文化与经济如同人类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看,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充裕、丰富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经济作为人类生存发展最基础的活动,是与人类的产生、发展同时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是伴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并且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我国古代,经济强大时期也是文化大发展时期。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西汉和隋唐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输出,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等文化科技的传播,推动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不仅带来生产力的飞跃,也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推动了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形成工业文明特有的文化景观。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力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空间。许多文化企业运用先进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重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文化建设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仅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且改造经济发展的方式。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长期涵养,实现以文化人,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支撑力。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就会极大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展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例如,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在经商过程中始终铭记孔子的教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后世把他仁义、诚信的经商理念称为“端木遗风”。受其影响,千百年来,我国形成了鲁商、徽商、晋商、浙商、闽商等带有区域文化特点的商业群体,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日益拓展,形成人文鼎盛与经济繁荣交相辉映的生动格局。千年古都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创新实施“文化探访路”工程,让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古都风韵与现代文明交融;古城苏州既厚文崇教又精工重商,坚持人文和经济“两条腿”走路,用精益求精的“双面绣”描绘古今同框的现代版“姑苏繁华图”;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与数字经济交相辉映,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繁荣同步提升,诸多“文化名片”成为知名的“经济品牌”和新的“人文标识”。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诠释出,当文化基因融入经济血脉,就能激发出“1+1>2”的协同效应。
二、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所扮演的“支点”作用和“杠杆”角色越来越显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将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精神需求是人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需求。文化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温润心灵,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的基因,塑造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涵育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厚植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品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领域所面临的供给问题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与之相伴随的是人民群众更加旺盛、更高层次、更加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这就客观上要求扩大优质文化供给,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以文兴业、以文赋能,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高质量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实践反复证明,任何突破性创新实践都根植于崇尚创造、激励探索的文化土壤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文化作为创新创造力的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创新资源,推动科技、艺术、设计和其他领域的发展。而创新创造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又会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推动创新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便是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与创新氛围。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才能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当创新文化深度融入社会肌理,创新活力必将如春潮涌动,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三、创新和探索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从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要求,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应准确把握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加强整体布局,因地制宜挖掘人文底蕴,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把“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城乡生产、生活融合发展为前提,通过城市与乡村在精神文明建设平台、体制机制方面的融合,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与互补,最终促使城乡居民观念和认知差异逐渐缩小,社会全体成员精神风貌得到均衡发展,塑造文明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创新文明实践形式、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精神文明建设标杆,提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力,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畅通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要素流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城市优势文化资源反哺农村文化发展,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乡村在传统文化传承、邻里守望相助、自治组织建设、道德评议教化、先进典型推选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优质资源要素“下乡”与“进城”双向交流,让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互促共进。
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够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激发文化领域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经济与文化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当前,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特征。新的需求激发新的供给。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注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打造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文化产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科技赋能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力、文化传播力,运用数智技术重塑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工具创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出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副研究馆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红旗文稿》2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