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海外政要学人看中国 > 首页展示

陶季邑、张子然:新世纪以来国外学界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地位和作用的认知研究

作者:陶季邑、张子然 |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5日 | 来源:紫荆网2025-07-04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此,本文拟就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学界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之认知略作探讨,这既有助于当今中外人士深刻理解中国这场正义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的极其重要地位和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可以为今后中外有志之士共同维护人类和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地位的认知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国外尤其是西方学界普遍忽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当时国外学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将重点放在「构建民族主义叙事和政治性的纪念活动」。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著各国二战新史料的不断发现和世界对中国全面与快速发展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逐渐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重视对中国这场伟大战争的认知和研究,尤其是注意考察其如何「促进民族认同」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等问题。随著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这些学者特别是西方和俄罗斯一些学者越来越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Rana Mitter)明确地说:中国抗日战争旷日持久,「在1937年就已经开始了这场战争」。中国「成为第一个对抗轴心国猛攻的国家」,「比英国和法国早两年,比美国早四年」。所以,中国是「整个反法西斯同盟战略的重要角色」。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历史学教授埃文.莫兹利(Evan Mawdsley)也说:「长期以来,西方一直忽视和贬低甚至误解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积极作用。」但是,伴随著多国有关史料的不断发现,现在「人们对此显然获得了新的认识」;国际学界「开始正视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卜正民(Timothy Brook)亦说: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从中可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历史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Юрий Тавровский)在其论文里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极其重要地位论述得更加具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间并不是「西方中心论视角下」的1939年9月1日(笔者注:该日,纳粹德国突然对波兰发动全面进攻),而是在此以前的两年,即1937年7月7日。该日,驻扎在北平郊外的日军挑起了与中国驻军的冲突。到1937年底,日军已经在中国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北部与中部地区侵占了天津、上海、南京等多个大城市。中国「在其他大国之前就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为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完全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

还要注意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如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方德万(Hans Van De Ven)说: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一些国外学者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战后世界所产生的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包括:有助于重构战后世界新格局以及为国际新秩序注入新兴力量,促使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等等。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说:以中国抗日战争为主战场的亚洲战场「影响深远」。亚洲战场与抗击德国等法西斯势力的欧洲战场共同为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些新格局包括加速「殖民帝国体系瓦解」,促成「现代中国诞生」,等等。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戴安娜.拉里(Diana Lary)在其论文里则重点论述了中国抗日战争对「现代中国」即新中国的影响,认为战争往往是「旧社会秩序的丧钟」,是「新社会秩序诞生的冷酷侍女」;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中国共产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强大,并准备在随后的内战中取得成功,然后医治战争带来的创伤,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新社会」,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而曾担任美国国务卿的国际知名学者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在其著作《论中国》里则分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战后中国在国际上崛起的影响:随著「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国遂成为组织战后世界秩序的『五大国』之一,并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拥有否决权。」意味著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民族牺牲的中国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作为新兴重要力量参与组织战后世界秩序。此外,英国拉纳.米特也强调了这一点:「中国抗日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帮助塑造战后世界的权利」;中国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而且「使其国际地位迅速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学界关于中国抗战深远影响的这些认知和评价是较为客观、公正、合理的。

 

WechatIMG1010      2024年9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官兵代表与香港中小学师生代表,赴香港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开展瞻仰、敬献花篮纪念活动,深切缅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本刊记者 梅肯 摄)

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用的认知

与上述西方学界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的认知相联系,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

在这方面,俄罗斯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考察得较为具体: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人数约有210万,其中约140万人用在中国战场,40万人用于太平洋战场。中国抗击日军的人数是美国为首盟国对抗日军人数的3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约三分之二的日本陆军被牵制在中国。中国在太平洋战区的战役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珍珠港事件后,中国对日本宣战,由此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与国。

英国拉纳.米特也说:中国抗日战争有效地牵制住了大量的日本兵力,使日本无法配合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的统治全球战略计划,以多将其军队部署到太平洋战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历史学讲师艾伦.摩尔(Aaron Moore)博士也说:正是美军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决战时,中国却「成功地牵制了数十万日本侵华军队」。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和人民「并没有向日本侵略者屈服」,这是他们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赢得胜利作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

法国卡昂大学历史学教授让.奎利恩(Jean Quellien)说: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同时向东南亚国家和太平洋岛屿发动进攻和进行扩张。但中国抗日战争持续多年,使日本大量士兵被困在中国战场。 

日本北海道大学历史学教授岩谷伸夫(Iwatani Nobu)亦说:中国抗日战争是「一个伟大斗争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以共同抵抗日军。还有共产国际支持中国抗日,这对太平洋战场有直接影响。由于日军将其「精锐部队」用在中国战场,所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历史学家、日本山口大学副校长纐缬厚(Koketsu Atsushi)接受中国《人民日报》采访时曾说,日本当时向中国战场投入的兵力,远远超过以美国为对手的太平洋战场。日本与中国的作战时间是美国的三倍。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极其有助于苏联集中精力抗击德国的进攻

在这方面,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佛朗哥.迈克瑞(Franco David Macri)在其专著里阐述得较为清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在其战场上以一场持久的战争成功地牵制了日本陆军。日本陆军因此被动地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潭之中,从而导致日本无力向北入侵苏联,尤其是「使日本无法染指海参崴等具有经济和军事价值的关键区域」,「这就为苏联远东地区提供战略侧翼支援」。当然,此时期中国南方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英苏两同盟国的大力支持。因为「英苏集体合作机制」在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两国均以中国为代理人战场来对日作战。「苏联向中国军队大量供应武器」,「英国则通过香港和缅甸向中国提供后勤支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陶涵(Jay Taylor)接著说:「苏联通过援助中国对抗日本,利用中国战场来拖住日本军事力量。」事实上,「与日本苦战数年,但中国从未屈服,将这场战争变成了持久战。」因此,可以说,「中国抗日战争不仅拯救了中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苏联乃至世界。」

英国方德万说:「中国抗日战争使日本无法参与德国对苏联的战争。苏联因此得以集中精力与德军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场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战场牵制住日军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从而为其在苏德战场赢得胜利争取到了关键时间。「假如日本成功地迫使中国投降,那么中国的资源就会被日本所使用,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俄罗斯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亦说:尽管中国抗击日军是「艰苦卓绝的」,「但是它并没有像法国那样退缩」。「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中国牵制了上百万日军。」而这些日军「本来可能要进攻苏联远东地区」。「对苏联来说,中国抗日战争确实是第二战场,而这是莫斯科长久以来希望美国和英国在西方开辟的。」他在接受中国《人民日报》采访时还说:「中国的努力使苏联红军避免了同时在两个战线作战。」另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Sputnik)2023年9月1日报道,俄罗斯军史学会科委会主席、东方学家阿纳托利.科什金(Anatoly Koshkin)也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粉碎日本军国主义的过程中,(中国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中国的抵抗使日本无法完全自由地在南边对美国人和英国人以及(在北边)对我们(苏联)采取行动。」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很有助于东南亚和印度乃至澳大利亚抵抗日本的进攻

在这方面,美国佛朗哥.迈克瑞剖析得十分透彻:太平洋战争前,中国抗日不仅有助于苏联集中精力抗击德国的进攻,而且有利于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的抗日事业。由于有英苏等国的大力支持,中国战场「在一定程度上拖住了日军」,使得日军不能很快「南下」去侵占东南亚和印度这些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这就有助于东南亚国家和印度抗击日本的进攻。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教授托马斯.马恩肯(Thomas G. Mahnken)也说:中国一直是世界反法西斯大同盟中的「至关重要的成员」。由于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顽强抵抗,同时中共领导敌后游击战的持续袭扰,所以日本不得不将六成以上的陆军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中国军队「以自己的力量拖住了日军」,这不仅削弱了日本侵占东南亚的军事力量,而且使日本无法将中国转化为其资源补给基地。

俄罗斯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本来可能要进攻苏联远东地区,甚至想占领澳大利亚和印度。但是,中国战场牵制住了大量日军。在他看来,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在某种程度上最终导致日本未能成功入侵印度,也未能全面侵略澳大利亚。

总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中国战场始终强有力地牵制住了大量日军兵力,使得日军难以脱身(当然,随著战事扩大,中国还派出远征军驰援海外),从而有助于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包括美英太平洋对日作战、苏联抗击德国进攻、东南亚、南亚和澳大利亚抵抗日军入侵。这正如美国乔治城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美国把战争「重心」放在欧洲战场,但是也重视中国战场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作用是在东方战场牵制日军兵力,使得数十万侵华日军被中国战场所牵制,以致日军不能或很难加强在其他地区的军事力量。

无疑,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学界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重要作用的这些具体认知和积极探讨是比较符合实际且较为全面的。

国外学界的建议

在上述认知的基础上,不少国外学者提出要温故知新,以史为鉴,期望世人以中国抗日战争作为借鉴。为此,他们向当今世人包括中国和日本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今后中国在研习中国现代史时宜突出抗日战争部分,还要和东亚国家每年更多地举办纪念活动。如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历史学教授柯博文(Parks M. Coble)说:现在中国学术界在讲述或叙述中国现代史时应当将「抗日战争这样规模空前无比的事件」当作「重点」。但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并未这样做。另外,「如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人士对这场战争的公共记忆仅限于在每年的特殊节日举行一些纪念仪式。」建议中国学术界今后在研习中国现代史时要突出抗日战争这一部分,将它当作「重点」;中国和东亚国家的人士每年还要多举办一些纪念活动以期温故知新,以史为鉴,以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东亚国家继续走加强合作与和平发展的道路。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鉴于当今日本仍然漠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罪行,柯博文尤其提出日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要让「历史问题」影响当今日中关系,也不要影响当今世界和平。

此外,日本纐缬厚也向当今本国人士提出:只有日本人民正确地理解当年这段侵略历史,日本才能避免发动或参与战争;日本今后要坚持和平宪法,努力实现与中国、韩国和其他亚洲邻国的历史和解,这应该是优先事项,唯此,日本才能「获得其他国家的信任和尊重」。

二是今后世界其他国家要将中国看作是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伙伴。如英国拉纳.米特说:东方中国和西方盟国「团结起来」,「共同」战胜了世界法西斯势力。我们世人要以这段历史为鉴;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已经登上了全球舞台」,并一直在世界事务中扮演著「负责任大国」的角色。所以,结合历史和现实,世界其他国家今后应该将中国看成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倡导合作而非对抗」的国家。澳大利亚汉学家、澳大利亚联邦人文科学院院士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说:与中国合作将是「正确的前进道路」,而且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有和谐理念。「现在是我们西方开始认真对待中国文化和思想、放弃西方优越性假设的时候了。」同时,有鉴于当今中国一直在「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成为现存国际关系和世界制度的改革者」,所以这些国外学者还建议今后中国「应当继续为这些世界制度的转型做出自己的贡献」,特别是要「继续为国际金融组织和多边贸易体系的转型做出贡献」。

国外学者的上述建议是可取的和难能可贵的,对于维护当今世界和平与促进中外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结 语

以上种种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越来越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著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战略的重要角色,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而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西方战场;此外,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当时中国人民为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完全胜利作出了重大的牺牲;这场战争还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有助于形成战后世界新格局,包括促使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并参与构建世界新格局。这些学者也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如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为英苏美等反法西斯力量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极其有助于苏联集中精力抗击德国的进攻,有助于东南亚和印度乃至澳大利亚抵抗日本的入侵。最后,他们提出要以史为鉴,期望世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建议世人要尊重历史,将中国看作是合作伙伴,共同捍卫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并加强相互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特别是日本学者还建议日本人民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和平宪法。他们的这些认知是较为客观和公正的,这些建议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国外学者的这些积极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当今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受许多客观现实因素如更多历史文献还有待挖掘等的影响,国外学界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外学者们在认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自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迄今仍然存在一些国外学者尤其是某些德国学者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虽看到了当时中国军队和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贡献,但仍把中国战场看成是不重要的边缘战场,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边缘化」,不认可或不大愿意认可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这自然是很不可取的。(二)不少国外学者并未深入细致地阐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和其具体的重要作用,而是轻描淡写地叙述中国抗日业绩和贡献。(三)在史料来源方面,国外尤其是西方学者们往往注重引用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档案资料,而较少使用中国方面的档案资料。(四)有的国外学者包括日本某些年轻学者使用失实的口述史料,忽略了日本侵华战争的侵略本质,所以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作出一些不大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致误导本国民众;等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坚持正义,敢于正视历史,尊重客观史料。有的学者克服种种困难来中国进行实地访谈和收集一手文献,并与中国学者交流,形成了较为客观的探讨与积极的认知。这不仅有助于当今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对以前西方二战叙事中存在的「西方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提出质疑,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追求和平与民族独立的理想和不屈不挠、勇于反抗、团结一心的精神,而且为我们今后更加深入研究这场民族解放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有益参考,为加强中外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借鉴。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现实正在并将继续证明:世界各国人士应珍惜当下的和平环境,守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果实,维护战后多边体系,捍卫联合国权威,彼此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的复杂挑战,才能维护好地区与世界和平以及推动共同发展。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正与其他国家携手捍卫二战胜利成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5年4-6月号

陶季邑 | 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子然 |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