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8日 | 来源:《中国年鉴2011年》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人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0年中, 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 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 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 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 都有巨大的增长。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 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 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7年的4.9倍。经过整顿, 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这10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在1957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接着, 他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 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八大” 路线的继续发展, 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指出了不能剥夺农民, 不能超越阶段, 反对平均主义, 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 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 刘少奇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 周恩来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云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 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 制订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 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 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 邓子恢等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 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中共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有关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 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 至今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总之,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 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 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时期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这10年中, 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 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957年的经济工作, 由于认真执行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 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这一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发动群众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批评建议, 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在整风过程中, 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 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 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 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 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 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在这次会议前后,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 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 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经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是, 庐山会议后期, 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 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 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 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 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 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1960年冬,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并且决定对国民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随即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的主持下, 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转变。1962年1月召开的有7000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此外, 还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大多数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1962 年到19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 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在1962年9月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 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 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 进一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 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1963年至1965年间, 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 在1964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在1965年初又错误地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意识形态领域, 也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 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 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不过, 这些错误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由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主要注意力从1960年冬以后一直是在贯彻执行调整经济的正确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地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党和人民团结一致, 同甘共苦,对内克服了自己的困难, 对外顶住了苏联领导集团的压力,还清了对苏联的全部债款(主要是抗美援朝中的军火债款) ,并且大力支援了许多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 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整个国民经济将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号召由于“文化大革命”而没有得到实行。
这10年中的一切成就, 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集体领导下取得的, 这个时期工作中的错误, 责任同样也在中共中央的领导集体。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 但也不能把所有错误归咎于毛泽东个人。这个时期, 毛泽东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 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 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中共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林彪、江青、康生这些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