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4日 | 来源:求是网-《红旗文稿》2025/17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9月1日,习近平主席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发表题为《凝聚上合力量 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讲话,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秉持和平共处的初心,坚定合作共赢的信心,坚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为此,我愿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倡议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指明正确方向和实践路径,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一、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正逢其时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让国际社会痛定思痛,联合国应运而生,全球治理掀开新的一页。80年后,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在此重要节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正逢其时,为维护国际秩序、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加速,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紧迫课题。 1990年,国际发展委员会提出“全球治理”概念并很快得到国际认可。1992年,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并于1995年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发表了影响深远的《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全球治理的含义。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全球治理等于“西方治理”、“精英治理”而非共同治理,甚至不少西方国家迷信实力地位、本国优先,大搞单边霸凌和丛林法则,严重冲击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加剧世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全球治理的难度。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联合国和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全球治理赤字持续扩大。现行国际机制存在三大短板:一是全球南方代表性严重不足;二是权威性遭到侵蚀;三是有效性亟待提升。今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人类发展进程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放缓,2024年全球所有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增长均陷入停滞,贫富国家间的差距正在持续扩大。报告强调,对于人类发展指数最低的一些国家而言,其发展困境尤为严峻——不断升级的贸易紧张局势、持续恶化的债务危机以及“无就业工业化”现象的蔓延,正在形成多重发展桎梏。挪威奥斯陆和平研究所6月11日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是近80年来全球武装冲突数量最多的一年。在此背景下,全球治理重要性、紧迫性同全球治理脆弱性、紧张性之间的背离程度持续扩大,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面对严峻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推动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世界各国必须承担的共同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全球善治是全球所有行为主体的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全球治理倡议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中国始终坚持将自身利益寓于全球利益之中,以切实行动践行多边主义的又一鲜明例证,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二、充分认识全球治理倡议的价值意蕴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聚焦“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这个时代课题,以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基本遵循,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全球治理倡议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毛泽东同志自青年时期就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志向,认为,“凡是社会主义,都是国际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世界主义,“就是四海同胞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带头人的声音,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全球治理倡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全球治理倡议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国际问题研究,都是从世界历史理论出发谈“人类”、“世界”、“全球”问题的。在马克思看来,世界的整体发展影响并制约着各民族的发展,各民族的发展反过来为世界的整体发展添砖加瓦。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深刻表明,全球80亿人口生存在一个命运与共的世界,绝不能人为地把世界割裂为孤立甚至敌对的体系。个别西方国家自视为“自由世界”并把其他国家标签为“邪恶世界”进行隔离、打压的做法,本身就是危险的、不负责任的。
全球治理倡议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等旧思维的摒弃。个别西方国家的全球治理是拉拢拼凑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和“俱乐部”模式,服务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霸权秩序,即各国要向西方国家看齐,不仅包括价值观,也包括制度、道路等。因此,在推行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战争、颜色革命等,给国际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冲突。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反对“大国中心论”、“少数国家例外论”,秉持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商量着办,不能由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没有哪个国家天生独领风骚,也没有哪种模式注定高人一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应该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而应该是所有人造福所有人;国与国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地“平视”彼此,而不是“仰视”或“俯视”。
三、深刻理解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理念
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理念,即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这五大理念阐明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和路径,构成有机统一整体,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指引。
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联合国宪章》确立了“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原则,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以及国际法基本原则。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精髓就是所有国家一律主权平等。主权平等是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国际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全球治理倡议,就是要坚持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都有权在全球治理进程中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同时,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坚定支持有关国家依法平稳推进重大国内政治议程,坚定支持各国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坚决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法治是国际交往的共识,是国际共通话语。各国应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确保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平等统一适用,不搞双重标准,不将少数国家的“家法帮规”强加于人。中国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进国际关系法治化,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今年5月30日,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在香港举行,33个国家现场签署公约,成为创始成员国。作为全球首个专门以调解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组织,国际调解院为调解国家间争端、国际商事纠纷等提供全新平台,成为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法治类公共产品。
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历史启示我们,多边主义、团结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难题的正确答案。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加强团结协作,反对单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地位和权威,切实发挥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里程碑事件。中国作为创始会员国,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2015年,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设立,这是中国首次通过设立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搭建了中国与联合国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2021年,中国发布《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展现了50年来中国对联合国各领域工作作出的突出贡献,指出“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重要出兵国,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数量名列第一”。中国始终高举多边主义的旗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坚决反对搞集团政治、小圈子等形形色色的“伪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以人为本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各国人民是全球治理的根本参与者和受益者。只有以人民的获得为目标,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全球治理体系才能得到广泛支持并有效运作。要将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全球治理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包容性。通过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以促进共同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大获得感、以更好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大安全感、以更好促进不同国家和群体共同利益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大幸福感。
行动导向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则。中国是全球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挑战,中国从来没有袖手旁观,呼吁各国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统筹协调全球行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打造更多可视成果,以务实合作避免治理滞后和碎片化。立足当前和长远,解决好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关心的实际问题,携手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2024年6月12日,习近平主席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指出,未来5年,中国将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提供2000万美元捐款,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让一个国家掉队。在中国积极推动下,金砖机制实现历史性扩员,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平台。2024年,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贸易额达8900亿美元,创历史纪录。此外,中国同非盟、东盟、阿盟、拉共体等区域组织之间合作的机制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提升了互信程度和治理水平。
全球治理倡议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创新发展,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后,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并行不悖,分别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作为。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来源:《红旗文稿》20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