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永进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4日 | 来源:求是网-《红旗文稿》2025/17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创新理论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内在逻辑,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导,明确了新征程上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点任务和实践路径。
一、深刻认识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历史必然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这是深刻总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站稳中国立场、突出主体性、强调原创性的必然要求。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是百余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经验总结。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仅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且传统思想文化也逐渐丧失了解释力和话语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以科学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逐渐迎来新生、复兴、繁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引领了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革命性质等的创新阐发,引领史学界形成了“一条线索、两个过程、三次高潮、八大事件”的革命史观和叙事范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等,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科技哲学等领域的重大命题,引领了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解放与创新发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立足新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新质生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极大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和繁荣发展。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是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最大优势。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始终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体现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方方面面,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真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更赋予其不断茁壮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是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所谓创新内生动力,就是植根本国国情创造本土知识、本土理论、本土方法、本土话语的内在驱动力与实际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时期内,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受西方中心主义等影响,一度出现“言必称希腊”的不良倾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是以欧美国家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为基础形成的,许多观点、理论存在与中国国情水土不服的“排异”现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果只是跟在西方理论后面亦步亦趋、照抄照搬,其结果不外乎是削足适履,不仅难以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的实际情况,更无法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我们党的科学理论是已经被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充分检验了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形态,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学理性和群众性。只有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将学术研究扎根于中国大地上,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才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二、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点任务
党的创新理论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引领作用,是全面的、系统的。其中,对知识、理论、方法的引领是主要方面,构成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前提基础、关键内核、实践指南。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知识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夯实前提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引领知识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础和源头,集中表现为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提炼新概念、新术语。例如,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建理论创新,有学者提炼出“使命型政党”概念,认为中国共产党不是基于选票本位观的竞争型政党,而是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身使命的新型政党。又如,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有学者重新阐释了“国民经济”概念,强调“国”与“民”的利益交融和意志统一,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理论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锚定关键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相应地形成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等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形成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等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明的重要论述中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对理解人类文明问题作出原创性贡献。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我国考古界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起源学说,在综合考察不同文明形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文明形成的全新标准,即一是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程度发展;二是社会明显分化;三是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存在王权。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方法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实践指南。方法创新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着力点。面对同样的课题,有时候常常因为使用了新方法,从而能提出新观点、得到新结论。我们党百余年来之所以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关键就在于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采用新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入分析了调查研究、搜集材料和分析材料的方法,明确了“解剖麻雀”、“下马看花”、“抓典型”、“总结经验”等具体研究方法。毛泽东同志注重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用“古今中外”的方法研究中共党史,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指引。
三、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实践路径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持续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科学、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深刻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必须在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上下功夫。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优秀理论品质的真实体现,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的应有之义。应注重把党的创新理论放到宽广的历史视域中考察和研究,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着力,注重挖掘和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资源,开展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贯穿知识生产、运用、创新全过程,使其内化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学科范畴、主要研究视阈、科学分析工具。统筹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树立交叉学科意识和全局意识,通过完善学术理论体系、优化研究组织体系、健全平台支撑体系、改革评价考核体系等,提升学术体系的引领性,持续推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融通转化。
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的所有伟大实践,归结起来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以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任务需求。例如,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巩固文化主体性、提升国际话语权等,都是新时代新征程需要聚焦的重大研究领域和重点学术问题,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可资汲取的学术富矿。
打造兼具中国立场与世界表达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概念、范畴、表述所构成的话语体系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集中体现,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基础元素。着力打造兼具中国立场与世界表达的话语体系,既要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满足中国需要,又要具备强大的国际传播力、吸引力,彰显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例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需要在丰富和完善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努力构筑便于理解、易于接受、善于传播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赢得国际话语权。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
(来源:《红旗文稿》2025/17)